English

读书论英雄

1999-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数字时代,英雄不问出处。只是如今的英雄,再也不是张飞、李逵式的满腔热血、头脑简单的草莽英雄了,天才和财富成了两个缺一不可的标准。在数字时代,似乎一切都可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智商和美元,下面这些英雄们也不例外。

网络时代的教父

网景时代

NetscapeTime:TheMakingoftheBillion-DollarStart-UpThatChangedtheWorld

作者:吉姆·克拉克,欧文·爱德华兹(JimClark,OwenEdwards)

所有凭借互联网成为百万乃至亿万富翁的新时代英雄们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如果按意大利人的习惯,他们应该称他为堂·吉姆·克拉克,来向他表示他们的敬意。如果没有他和他的合伙人——一个毛头小伙儿马克·安德森,互联网不会像今天这样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也不会给他们创造发财致富神话的伟大机遇,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是。让我们来看看网景公司主席吉姆·克拉克的故事。

网景公司的成立是仅仅5年前的事,但正是从这里开始了网络时代的第一个神话。正是由于网景的互联网浏览器NetscapeNavigator的出现,才使得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大众化,并让后来如雅虎和亚马逊这样众多的网络新贵找到了自己的致富大舞台。

1994年,伊利诺斯大学年仅22岁的肄业生马克·安德森所在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他们称之为Mosaic的新软件,它可以用鼠标轻松地实现网上文本和图片的浏览,这就是后来的NetscapeNavigator的前身。此时,在多媒体动画巨人视算公司(SGI)工作多年的吉姆·克拉克加入进来,并于当年10月推出了第一个以“网景”命名的互联网浏览器。在头18个月里,其使用者已有4000万人,并占据了75%的浏览器市场,直到微软在其Windows系统中捆绑销售IE(一个彻头彻尾的网景浏览器的仿制品),并惹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反垄断官司为止。

本书出版于今年5月,吉姆·克拉克是其第一作者。很多人对这位被称作互联网事实上的缔造者之一的人物并不是十分了解,确实,克拉克既没有发明Internet(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已集中在五角大楼和美国副总统艾尔·戈尔身上),WWW万维网也不是他的作品(这一发明应归功于一个叫蒂姆·伯纳斯—李的瑞士学者),他甚至也没有为他们自己的网景浏览器写过一条程序——那是大学生马克·安德森鼓捣出来的东西。那么,克拉克究竟何德何能,敢担网络教父之盛名呢?

如果没有吉姆·克拉克,马克·安德森可能顶多是个小有名气的程序员,因为正是克拉克一手构建了网景公司,并自始至终准确地把握着这条船的航向。从最初让Navigator成为免费软件,到不久前与美国在线合并,克拉克的远见卓识一直起着莫大的作用。

在书中,克拉克给我们讲述了他如何结识马克·安德森,以及如何做出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的幕后故事。他还说,与美国在线的合并决不意味着网景向微软的投降。

最年轻的“首富”

《直销来自戴尔:产业革命的战略》

DirectfromDell:StrategiesThatRevolutionizedanIndustry

作者:迈克尔·戴尔(MichaelDell)

7月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福布斯》杂志重新圈定了当前世界的10大富豪,比尔·盖茨继续在富翁排行榜上遥遥领先,而且其个人财富达到了令人震惊的900亿美元,比去年的510亿多出了近一倍,戴尔现年34岁,是头十位最富有者之中年纪最轻的一位。这是戴尔首次进入十甲,其财产总额为165亿美元。

1984年,迈克尔·戴尔创建了戴尔电脑公司,那一年他才19岁。一年前,还是德州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戴尔就买来了IBMPC的部件,然后把它们组装成机,并在报纸上打广告,以低于零售商的价格卖起了电脑。到了第二年,他的月销售额已达8万美元,所以当年4月,戴尔退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抛开了生产——批发——零售这种传统的商品营销方式,他通过在报纸、杂志和商品索引上刊登广告的方式,直接面对用户,他所开创的这种电脑直销方式在此后的15年里,一直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戴尔开业的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600万美元,第二年更直达3400万。

迈克尔·戴尔的故事是最典型的美国传奇,也是最典型的数字时代的商业传奇。事实上,戴尔也有过受创的惨痛经历,1990年,他开始向零售商供货,4年后就落败而归。1994年他又上了一条笔记本生产线,结果又出了质量和生产计划的问题。而直销方式不仅是他创业时的最大资本,也是他能取得今天成功的最好武器。

这本出版于今年3月的新书,上市后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作为电脑直销方式的先锋,所谓的“戴尔模式”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在书中详细讲述了他是如何从德州大学的一间学生宿舍里,靠几百美元起家,然后把这一切发展成一门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买卖。戴尔是个传奇式的英雄,即使是在目前所谓的“后PC时代”。他永远是个实干家。比起那些靠着股市泡沫而一夜之间涌现出的暴发户们,他的165亿巨财无疑显得更有根基,他也因此会在这个富翁排行榜上更长久地呆下去。

戴尔电脑或许是信息科技的效率能产生多少可能性方面“最纯粹的例证”,《纽约时报》如此评价这本书,以及迈克尔·戴尔这个人。

堂吉诃德式的英雄

美国在线:史蒂夫·凯斯如何击败了比尔·盖茨

aol.com:HowSteveCaseBeatBillGates

作者:卡拉·斯威舍(KaraSwish?er)

美国在线(AOL)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它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一波三折的英雄史诗。除去它所遇到的那些天灾人祸之外,还有不少猛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将它一口吞下。电脑产业的巨无霸比尔·盖茨就曾扬言,对美国在线,他完全可以“买下它,也可以毁了它”(buyAOLorburyit)。但有一个人就是不信邪,他决意要从微软的“魔爪”中拯救出美国在线。

这个人就是史蒂夫·凯斯,美国在线的创立者。当其他的互联网服务商都紧盯着游戏、购物和电子商务时,他却使美国在线另辟蹊径,专注于虚拟网络社区的构建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实在是使美国在线起死回生、摆脱经济困境的高妙一着。美国在线正在创造着一种对人类来说全新的网络文化,而在这部英雄史诗中,史蒂夫·凯斯就像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雄。

正是由于凯斯的努力,上网的电脑才从纯技术方面的工具成了今天的一种大众消费品。在这种转变中,美国在线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它首创的图形式页面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于1995年的8月挤掉了竞争对手,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商。

早在80年代,当史蒂夫·凯斯还是一家比萨饼店的经理时,就对网上服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89年,几经周折之后,凯斯终于创建了美国在线公司。他的经营战略从一开始就显得野心勃勃,创业之初,为了招揽生意,凯斯向消费者寄送了好几千份免费的电脑光盘,好让他们更容易地连接上他的服务。

扣人心弦的商战传奇

□江洪湖

《英特尔探秘——芯片帝国的兴起》一书是有关英特尔公司的扣人心弦的商战传奇。英特尔公司通过技术革新而起家,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之后又通过积极的市场推销活动、强硬的商战手段和有力的法律武器而保持其领导地位。

正如《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杰克逊所揭示的那样,英特尔公司的企业文化绝对是严格保密和集权主义。公司维持了一支私人侦查力量,对内防止其雇员走上歧途,对外则击败发现其机密的企图。对其员工和竞争对手,英特尔也以诉讼相威胁。诉讼是它惯用的战术,它同一家竞争对手AMD公司打了一场长达七年之久的官司便集中说明了这一点,那场法律之战曾一度对整个计算机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使之面临分裂的危险。

但是,即使在这种严厉的环境中,英特尔公司仍然继续兴旺发达。它仍在支配芯片市场,开发一代又一代新的微处理器。其股票价格猛升,成了华尔街的奇迹,公司股东收益大增。甚至英特尔大肆宣扬的“奔腾”芯片出现了大的缺陷,也没有对公司的声誉或市场份额造成不利影响。

在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核心人物是安德鲁·葛鲁夫——英特尔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和现任董事长,他曾是个身无分文的移民,靠在餐馆当服务员供自己上大学。正是葛鲁夫作出的不寻常的并有争议的决定,使英特尔仍雄居芯片业霸主宝座。葛鲁夫论述商业法则的书取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意味深长。

依据法庭记录、以前未出版的文件和对百余名了解英特尔历史的重要人士的访谈,《英特尔探秘——芯片帝国的兴起》窥探了这个计算机巨人的辉煌成就、明显失误、惊人的科研投资和突破性拳头产品。它还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激烈斗争和情感的冲突,正是这些斗争,使英特尔公司在生死攸关的金钱、权力和抱负目标的角逐中屡屡得手。

该书英文版是全美畅销书,中文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网址:WWW.amazon.com后,输入该书英文名:InsideIntel,来查看该书的网上评论。

芯片帝国探秘

葛鲁夫其人

英特尔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董事长安德鲁·葛鲁夫的个人创造物。其个人色彩之浓,绝大部分局外人是想象不到的。安德鲁·葛鲁夫是美国企业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原是匈牙利人,1956年葛鲁夫登上一艘锈迹斑斑的旧船到达美国。在轮船驶进纽约港时,葛鲁夫没有赞美高楼林立的纽约城市建筑的风貌,他瞥了一眼自由女神像,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和他的同行者乘坐公共汽车通过霍兰隧道,被送到一个过去关押战俘的营地。葛鲁夫看到那里令人讨厌的宿舍,给他的第一印象就很糟糕。然而情况不久便开始好转。在1963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不久,便在仙童半导体公司找到了工作。在此期间,他还继续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讲课。

葛鲁夫努力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标准的美国人,还起了一个英语化的名字——AndyGrove。他智力超群,能言善辩,其性格好强,很有紧迫感,但喜欢固执己见,其作风干练、严格、认真。英特尔公司就是按照他的想象建造的。在英特尔公司这所私立“大学”中所传授的价值观——在迎接挑战时的勇往直前和在处理管理问题上的极端合情合理,便是葛鲁夫自己品格的延伸。

安德鲁·葛鲁夫的口号——有些人称之为“葛鲁夫法则”,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theparanoidsurvive)。在英特尔公司大家庭中,日常生活在不折不扣地遵循这一格言。

“奔腾”出纰漏

1994年10月的某一天,在加州的英特尔公司电话中心,一位技术保障专家粗心大意,错误地处理了一位用户打来的电话。谁是接电话的人,外界不得而知,因为英特尔从未通报过其尊姓大名。但这位技术保障专家这次捅出的纰漏却非同小可,它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折腾了两个月才结束,使英待尔付出了近5亿美元的巨大代价。

那个打电话的人自我介绍说,他是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大学数学系的托马斯·奈斯利(ThomasNicely)。他对英特尔的专家解释道,他正在研究素数问题,在若干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数字捣弄,但他所得的结果有些不正常。确切地说,他所用的计算机中,有一台在进行繁重的除法运算时给出一个错误的结果。他让这台机器把一个数字除以824633702441,结果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奈斯利说话语调柔和,但他绝对自信。他甚至到当地一家计算机商店去,在一台不同的机器上彻底检验计算结果。他所做的这一切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奈斯利心平气和地说,故障所在之处可能是“奔腾”芯片,它不能进行适当的数字运算。

英特尔公司的技术保障人员共分三个梯队,共有1000多人。

看来,奈斯利所遇到的问题是,他打错了电话找错了人,他本应直接去找第三梯队“奔腾”研制组之中的某个专家。这位同奈斯利对话的英特尔工作人员,他不是高度重视对方所反映的问题并加以谨慎的处理,而是一味进行搪塞,推脱责任。

由于得不到回答,过了六天,托马斯·奈斯利决定不再耐心地等待了。他开始向其他研究单位的数学家同行们发送邮件,请他们给予验证。结果,就连那个被英特尔吹得天花乱坠的“奔腾”芯片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除法运算。

经过巨大的代价,事情总算过去了。从“奔腾”事件中,英特尔公司还获得了一条教训,而这条教训近年来对业界分析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对广大用户特别是有价值的用户隐瞒产品的缺陷,而只对其中极少数人透露问题所在,这种做法就是自我摧毁。而将所有的信息公布于众,让广大用户和软件开发者自己决定什么问题值得担忧、什么问题无关紧要,这显然更为明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